什么时候入伏

  2023年7月11日,迎来了入伏的第一天,入伏即是进入了所谓的“三伏天”。而“伏”一词有躲藏、藏伏的含义,指的是由于阳气不断上升,阴气被阳气所压迫而隐匿在地下。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。在这段时间内,酷暑难耐,温度居高不下。

什么时候入伏,二十四节气16.jpg,第1张

  三伏天的起源现在虽然不得而知,但关于三伏天的计算方法,从古至今一直传承流传的说法是: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。即夏至节气后出现的第三个“庚日”即为入伏的第一天。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,代表着夏天的正式开始。而三伏天则是夏至后的一段时间,通常是指夏至后的三个庚日所组成的时段。所谓的庚日是以天干中的庚来表示,庚日表示太阳经过黄经360度的时间点。根据这个计算方法,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入伏的第一天。

  为什么第三个庚日才算是入伏呢?这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,据说在秦汉时期就盛行“五行相生相克”的说法,其中最热的时候就是夏季,而夏季在五行中属于火。根据古人的观察和经验,夏季的炎热程度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达到最高点的,而是经历了一段逐渐升温的过程。所以,古人将夏季的炎热分为三个阶段,分别是初伏、中伏和末伏。

 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,"庚"是属于金的元素,而金受到火的克制,也就是说金怕火烧熔。因此在庚日,金必定会隐藏起来。为了规定初伏的开始时间,我们将从夏至开始的第三个庚日作为初伏的第一天。初伏是中国传统节气的一个重要节点,通常出现在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。初伏的开始标志着盛夏时节的正式到来。在这段时间里,气温高涨,天气炎热,是人们感受夏季炙热氛围的时刻。

  初伏的命名源自于古代农耕文化中的热伏天气现象。根据历史记载,古人将夏季分为三个阶段:先伏、中伏和末伏,分别对应夏至后的三个庚日。初伏即为先伏的开始,它标志着天气的进一步炎热,正式迎来夏季的酷暑。

  由于庚日之间是十天一个循环,头伏和末伏都是十天,这是固定不变的。但是如果夏至和立秋之间出现四个庚日,中伏也就是十天,三伏天加起来就是三十天。可是如果夏至和立秋之间出现了五个庚日,那么中伏就是二十天了,这样一来三伏天就一起是四十天了。

  因此,不同年份的入伏时间和伏天的长短也会有所差异。三伏天是中国传统的节气之一,在农历夏季,通常是从大暑开始,到立秋结束。它标志着夏季最热的时期,人们常常用“三伏天炎热”来形容这段时间的高温天气。

关于作者:

爱生活,爱日历。